近年来,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、频发态势,洪涝、暴雨、暴雪等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。保险具有风险分担的重要功能,可以为受灾群体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,护航社会经济平稳发展。
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发展,发挥好保险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,正成为市场各方参与者持续讨论的话题。自2003年11月,中怡保险经纪成为获准在中国境内从事保险、再保险经纪和风险管理咨询业务的中外合资保险经纪公司,依托国内外资源优势,积累了丰富的巨灾风险管理经验。
近日,中怡保险经纪总经理戴嘉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,从全球视角分享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巨灾风险管理方面的差异,以及巨灾保险在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方向。他认为,大力发展巨灾保险是应对极端气候挑战的稳定器。
我国巨灾保险参与度仍需提升
上海证券报:从发达国家巨灾保险发展经验来看,您认为我国发展巨灾保险可以借鉴国外哪些优秀经验?
戴嘉:发达国家的巨灾保险制度较为完善亦具有多样性,巨灾风险的类型不同,当地保险渗透比例不同,政府与商业机构之间协同的程度有很大不同。从中国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看,特别是过去几年发生的几次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,均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人伤物损,导致经济损失的数额巨大,但其中能够通过保险获得的赔付比例仍然很低。
我们认为由政府主导的巨灾保险方案在我国是合理的,但需要更大范围的保险参与度,更大程度地调动商业机构的多方协同,通过顶层方案的科学设计,合理规划各方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职能、灾后救助/损失补偿中承担范围,最大化地利用商业保险、再保险、资本市场的巨灾风险转移功能,可由政府作为剩余风险、超额极端损失的最终兜底方,逐步减轻灾后救助及重建对于政府财政的高度依赖。
上海证券报:目前,发达国家巨灾保险在直保和再保险方面形成哪些成熟的模式?
戴嘉:从发达国家巨灾保险来看,目前巨灾保险的承保和再保安排方式主要有三大类:第一种是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安排,通过保险保单和传统再保险分出的形式保障巨灾保险;第二种是政府和公共项目,比如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及日本地震洪水计划等;第三种是资本市场解决方案,资本市场通过保险连接证券的形式来参与巨灾保险,巨灾债券是其中最典型的产品。
第三种模式是中国市场目前发展不足的类型,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巨灾保险,不仅可以让资本市场得到风险对冲,而且巨灾保险可以引入更多的资本和承保能力,是一种对于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来说双赢的产品。2023年全球发行了154亿美元规模的巨灾债券,已然成为巨灾保险的重要资本来源。我们现在看到国内的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已经关注到这块,并开始积极投入资源开发和发展巨灾债券。
巨灾保险走向成熟需各方共建
上海证券报:巨灾保险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各方参与者共建,各方参与者应该如何协同推进巨灾保险发展?
戴嘉:提高市场机构在巨灾保险方案中的参与积极性,离不开科学的顶层方案设计,这背后必须有大量数据和专业分析的支持。我们认为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,充分利用气象局、应急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累积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,结合地理信息系统、商业巨灾模型、保险精算方法,通过对巨灾数据的分析来支持方案设计,比如划定方案的覆盖范围、参与各方在整个巨灾风险管理链条中的角色、灾后损失的赔偿范围等等,合理厘定方案费率,兼顾方案的高参与率和可持续性。各方除了在常规的业务合作之外,应当在巨灾保险的产品全链条进行共同合作,比如从最开始的产品设计,到风险查勘、风险减量、理赔服务等方面充分合作。
上海证券报:未来巨灾保险发展在产品服务、定损理赔等方面可以如何提升?
戴嘉:近年来,各种气候挑战包括自然灾害频发,全球变暖等的局势变得日益严峻。巨灾保险的挑战也变得日益多样化,从费率、保障范围、巨灾限额、被保险标的、风险种类及地域、资本金等,巨灾保险的方方面面几乎都面临着颠覆性的变化。
从我们的观察来看,随着各大市场参与方的进一步关注,保险科技的运用在巨灾保险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。例如,运用巨灾模型及大数据分析,可以在灾前、灾后进行损失预判,协助被保险人及保司提前识别风险暴露较高的标的,可以进行精准防灾、灾后减损等保护措施。另外也需要在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,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指数类巨灾保险产品,可以无需定损查勘而快速的理赔,大幅提高理赔效率,为灾后的重建做好充足的准备。
中怡保险经纪通过股东方怡安的再保险平台,不仅将传统巨灾再保险分散到海外市场,同时也积极地引入海外的成功经验。我们也基于这样的海外经验,在2021年成功的为内地客户在香港发行了首支巨灾债券,开创了内地巨灾债券在香港发行的先河。中怡保险经纪在ESG咨询方面提供的服务,可以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巨灾风险,例如与风险相关的评估与管理咨询、产品创新与定制、教育培训与社区参与、政策倡导与合作、技术应用与数据管理等。